一、什么是新冠肺炎?
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以肺炎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為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經國務院批準,2020 年 1 月 20 日,該疾病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對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 60~140nm。具有 5 個必需基因,分別針對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質蛋白(M)和刺突蛋白(S)4 種結構蛋白及 RNA 依賴性的 RNA 聚合酶(RdRp)。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 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二、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特點有哪些?
(一)傳染源
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發病前 1-2 天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
(二)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 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由于在糞便、尿液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其對環境污染造成接觸傳播或氣溶膠傳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續時間尚不明確。
三、新冠肺炎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新冠肺炎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以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癥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癥狀。
四、哪些人是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指從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癥狀出現前 2 天開始,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 2 天開始,未采取有效防護與其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具體情形包括:
1.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
2.直接照顧者或提供診療、護理服務者。
3.在同一空間內實施可能會產生氣溶膠診療活動的醫護人員。
4.在辦公室、車間、班組、電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場所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5.密閉環境下共餐、共同娛樂以及提供餐飲和娛樂服務的人員。
6.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1 米內)人員,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污染環境的人員。
9.現場調查人員評估認為其他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的人員。
五、什么是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簡稱密接的密接)?
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首次接觸(病例發病前 2天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 2 天至被隔離管理前這段時間內,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觸)至該密切接觸者被隔離管理前,與密切接觸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六、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如何管理?
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管理。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應當采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醫學觀察,應當加強指導和管理,嚴格落實居家醫學觀察措施。
七、什么是聚集性疫情?
14 天內在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小范圍內發現 5 例及以上病例。
八、新冠肺炎診斷標準是什么?
(一)疑似病例
結合下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 1 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 2 條。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 2 條,同時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 IgM 抗體陽性;或符合臨床表現中的 3 條。
1.流行病學史
(1)發病前14 天內有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發病前14 天內與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有接觸史;
(3)發病前14 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有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患者;
(4)聚集性發病。14 天內在小范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 2 例及以上發熱或呼吸道癥狀的病例。
2.臨床表現
(1)發熱和(或)呼吸道癥狀等新冠肺炎相關臨床表現;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
(3)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蚪档?,淋巴細胞計數正?;驕p少。
(二)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
1.實時熒光 RT-PCR 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2.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 IgM 抗體和 IgG 抗體陽性;
4.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 IgG 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IgG 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
九、什么是無癥狀感染者?
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 CT 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者。無癥狀感染者有兩種情形:一是經 14 天的隔離醫學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二是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狀態。
十、新冠肺炎病例如何報告?
病例報告。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時,應當于 2 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調查核實,于 2 小時內通過網絡直報系統完成報告信息的三級確認審核。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當立即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并于 2 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并做好后續信息的訂正。
各縣(區)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轄區疾控中心應當 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在 2 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事件級別選擇“未分級”。根據對事件的調查評估,及時進行調整并報告。
十一、新冠肺炎與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型表現需與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 吸道感染相鑒別。
(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與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體感染鑒別,尤其是對疑似病例要盡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檢測和多重 PCR 核酸檢測等方法,對常見呼吸道病原體進行檢測。
(三)與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機化性肺炎等鑒別。
(四)兒童患者出現皮疹、黏膜損害時,需與川崎病鑒別。
十二、新冠肺炎采集哪些標本?
(一)標本種類:
1.上呼吸道標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
2.下呼吸道標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標本。
3.血液標本:盡量釆集發病后 7 天內的急性期抗凝血。采集量 5ml,以空腹血為佳,建議使用含有 EDTA 抗凝劑的真空釆血管采集血液。
4.血清標本:盡量釆集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第一份血清應盡早(最好在發病后 7 天內)釆集,第二份血清應在發病后第 3~4 周釆集。采集量 5ml,建議使用無抗凝劑的真空釆血管。血清標本主要用于抗體的測定,從血清抗體水平對病例的感染狀況進行確認。血清標本不進行核酸檢測。
5.眼結膜標本:出現眼部感染癥狀的病例需采集眼結膜拭子標本。
6.便標本:出現腹瀉癥狀的患者需采集便標本。
十三、怎樣檢測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常規檢測方法是通過實時熒光 RT-PCR。任何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都必須在具備適當條件的實驗 室由經過相關技術安全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檢測方法主要針對新型冠 狀病毒基因組中開放讀碼框 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 ,ORF1ab)和核殼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N)。在實驗室要確 認一個病例為陽性,滿足以下條件:同一份標本中新型冠狀病毒 2 個靶標(ORF1ab、N)特異性實時熒光 RT-PCR 檢測結果均為陽性。 如果出現單個靶標陽性的檢測結果,則需要重新采樣,重新檢測。
十四、新冠肺炎病人如何治療?出院標準是什么?
(一)治療方法
疑似及確診病例應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疑似病例應單人單間隔離治療,確診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采用一般支持治療、抗病毒治療、免疫治療、中醫治療等。
(二)出院標準
1.體溫恢復正常 3 天以上;
2.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
3.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
4.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 24 小時)。滿足以上條件者可出院。對于滿足上述第 1、2、3 條標準的患者,核酸仍持續陽性超過4周者,建議通過抗體檢測、病毒培養分離等方法對患者傳染性進行綜合評估后,判斷是否出院。
(三)出院后注意事項
1.定點醫院要做好與患者居住地基層醫療機構間的聯系,共享病歷資料,及時將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轄區或居住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2.建議出院后繼續進行 14 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
3.建議在出院后第 2 周、第 4 周到醫院隨訪、復診。
公共衛生科
2021年1月20日